廣東四小虎之一中山的躍起離不開香港貿易大港
所謂小虎,是指跟深圳這樣的大經濟特區相比,它們的城市基礎設施規模、人口規模等較小,而實際的民營、外向型產業規模并不小。它們分別經過南海、順德、中山和東莞。改革開放初它們還是農村,但從1978年全國最早的“三來一補”企業——大進制衣廠開始,四個城市在各自不同的條件下風生水起。 而在珠江西側北側,以中山、順德、南海為代表,形成了另外一種發展模式。就是以香港的資訊、訂單、技術為支持,發展進出口物流,發揮當地市場經濟的傳統,企業逐漸“北伐”占領全國市場。也就是所謂的東莞到香港模式、中山到香港模式、順德到香港模式、南海到香港模式。
中山:走出一條協調發展之路
曾幾何時,"威力、威力,夠威夠力"的廣告語,響遍全國。上世紀80年代初,市場大門初開,睿智的中山人搶抓先機,將發展重心定位于輕工業,以公有企業為依托,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技改為突破,推動市屬工業向規模經濟發展。
1988年等市屬公有企業揚帆起航,乘風破浪。這一時期的積累,為中山下一輪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。由十余家市屬企業集團組成的"中山艦隊",曾經制造出了工業發展史上的傳奇和神話。也就是在這一年,中山到香港進出口業也得到了開拓性發展,中山市的國內生產總值達39.3億元,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800美元,被國家統計局列為全國第一批36個率先跨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。也就是在這一年,中山由縣級市升格為"只轄鎮的地級市"。
1998年,中山人又一次站在了改革的潮頭。當年5月,中山市委、市政府果斷實施市屬公有企業產權體制改革。猶如鳳凰涅盤的體制改革,激發了中山民營經濟的活力。數年之后,由中山物流到香港進出口業順勢迎風破浪,中山民營企業數量迅速達到2萬家,占中山各類企業總數的2/3,民營經濟占據了半壁江山。
也是在1998年,中山正式提出"工業立市"戰略,高起點整合建設工業園區,推動工業走上集約化發展之路。次年,中山十大名牌產品認定委員會成立,名牌戰略拉開帷幕。
工業走上集約化發展之路后,中山審時度勢,于2001年提出從"工業立市"向"工業強市"邁進。通過啟動名牌戰略改變高投入、低產出的加工型發展模式,向工業"微笑曲線"兩端發力。
由工業立市到工業強市,再到產業強市,10年間中山工業走出了由求大到求強,由求量到求質的科學軌道。事實勝于雄辯,中山涌現出25個國家級產業基地,13個省級專業鎮和7個省級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,成為全省專業鎮密度最高的地級市;共創出373個省級以上名牌名標。
本文由中山中港物流分公司 “http://bbqcmg.com/article/fengongsi.html” 分享
評論信息